0%

记——毕业旅行

当故事的最后以“毕业旅行”平静谢幕,以至于玩家心中所设想的永别式结局和生离死别的场景都未曾出现,其实是相当出人意料的决定。六年来,这个故事始终在生死一线间完成角色的蜕变,旅途的波澜壮阔从未停息,然抵至终章的最后一个句号竟真如同句号般完整和圆满。我们亲眼见证着琪亚娜从懵懂幼稚成长为坚定合格的战士,逐渐忘记了她的年少和那份年龄理应有的天真;而如今尘埃落定,战士也即将卸下盔甲与使命,渺小的愿望最终并未湮灭在末世的沙尘里,而是等来了能够容纳它的时代的来临。故事走向平淡的收场,角色终于有资格拥抱和平光景下的生活,她们从过往命运的桎梏中毕业,向着未来发起旅行,从画面走进现实里。

这样的结局不该令人诧异。如同御三家六年来的一步步成长,编剧对于故事主题轮廓的勾勒也愈发清晰。从一开始战胜命运、坚守人性的空洞呐喊,到爱莉希雅<真我>之铭的显现与告白,故事最终的精神内核已经得到了概括性的凝练。在此先不论<真我>在道德和哲学层面上的意义,爱莉希雅活过一生的方式、追寻乐园的旅程,已经足以让她成为后继者最好的“偶像”,于是,纵观乐土之后的剧情,我们似乎总能在御三家身上找到爱莉希雅的影子。这种强烈的既视感无疑是刻意为之,编剧以这种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将不同的角色形象加以链接,从而将<真我>背后的人性之光反反复复凸显。于是乎,观众得以看见一种精神传承的过程的全貌——相似的话语和理念被不同的角色所表达,但绝非鹦鹉学舌式的拙劣模仿,也不是他者意志的强加,而是在不同情景和抉择下发自真心的宣言。观众绝不会将角色混同,相反,我们始终保有一种清醒——旧世代的人与物皆已消散,而新世代的角色正在真真切切地活于自己的生命轨迹里。正因如此,当代表过去的往事乐土凝翠出崩坏三的故事内核,代表未来的御三家所需做的,必然是坚定自我所选择的道路,以人的姿态抵达终点,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,变成她们期望的形态。旧日企盼新生,我们又何尝不企盼这个故事迎来美好的结局。而历经的诸多苦难、离别和悲伤,也不必被视为末日的征兆,而可以是文明成长的阵痛。所以在这一层面上,崩坏三的终章不必再有悲剧性的眼泪和苦楚,与其在故事内穷尽情节设计将情感推向高潮,不如以这令人“难以置信”的美好结局和平淡日常收场,将观众无处安放的情感留给“弦外之音”。

在此,无论是终焉的形象,还是“毕业旅行”这一概念的使用,都彻底打破了故事结局一锤定音式的永恒,转而赋予它流动性和延续性。琪亚娜的结局不同于奥托和符华,因为崩坏三的故事正是在回忆和当下两种叙事中不断跳跃行进。对于后两者,是“过去的人,就让他过去吧”,或是历历浮生,不断与过去告别,完成一次次“毕业旅行”。琪亚娜的故事也不同于爱莉希雅,爱莉希雅是人性光辉的具象化,但并非那个时代的救世者。爱莉的诞生很像耶稣降临于世,二者又皆为至善的代表,编剧有意借鉴部分宗教要素,为爱莉的身上引入神性的色彩。这种引入从一开始便暗示着爱莉会如殉道者般死去,却并不代表爱莉是某种理念的信徒,通过死亡实现某种超越,最终与观众拉开距离。反观故事尾声,无暇之人选择了牺牲,这是身处悲剧必然导向的结局,也唯有死亡才能成就她的永恒。爱莉希雅的故事,十三英桀的故事,必须到此为止,也只能到此为止。在这里,宗教的观念、悲剧性文学的主题,二者合力让故事走到了结尾。但它们能操纵角色的命运,却无法操纵角色的精神与对既定命运的反抗。爱莉希雅并非耶稣式的布道者,也不是死后升入天堂受世人敬仰的神明,相反,她是一个反宗教式的人物。人性的诸多美好特质与粉色妖精小姐形象并未出现割裂,无论是芽衣还是玩家都未曾在她的身上感受到距离感,无论是芽衣还是玩家都喜爱她的全部。她真实地活在每一个人心中,并没有因死亡的结局而离我们远去。呼唤她的方式也并非祷告,而是将过往铭记珍藏,并践行她身上那些独属于人性的美德。这一次的崩坏三并非去创造神明,而是给予了一位人类“偶像”以生命。也正因如此,当爱莉希雅,当十三英桀走向注定的死亡,我们回顾过往,看着她们馈赠的传承,她们曾骄傲活过的痕迹,方才领悟到“悲剧并非终结,而是希望的起始”。偶像的气质和于绝望中抗争的勇气,原来从未泯灭。

琪亚娜代表的是现世代文明战胜崩坏的可能,更代表崩坏三六年间的起始,承载着观众对故事、对自身六年来经历的回忆与感情。琪亚娜的故事从一开始并不存在,是她一步步向前迈进,开辟属于自己的未来,并不断回应观众的期待。我们见证着角色的成长,见证着由爱出发的故事兜兜转转最终回到爱,见证着故事的主题染上不同角色的颜色而愈发清晰、浓墨重彩;我们更见证着自己六年来的成长和改变,在与角色共情中试图相信着什么,寻找着最初的自我。而此刻,过往化作回忆,序章写至终章,我们随琪亚娜一起,告别一段经历,告别过去的自己。这也是崩坏三最后的结尾选用“毕业旅行”的原因。当一个故事走向终末,编剧没有选择将它推向幻想的高峰,而是将故事拉回现实,甚至与现实接轨。角色没有付出惨重的代价去拯救世界,观众也无需用悲情的结局铭记角色,我们看着琪亚娜向过往挥手告别,竟突然间看到了自己。“毕业旅行”的高明之处,在于它跨越了死亡这一空虚意象(不仅是角色死亡的空虚,更是故事结束带来的失落与空虚),让故事形成了一种轮回,让观众走进走出故事,最终仍能回归自我;它与现实形成了一种互动,打破了“第四面墙”,让观众主动告别过往,而非等待幕布落下后被动离场,正如纪录片的结尾所言:“在这个故事的最后,我们希望玩家喜欢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,而是陪伴这个故事一直走到现在的自己”。于是,她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,她们的故事就在那里,如果想念,就像书一样再次遍历一章章;她们的故事又不止在那里静静的放,那些话语、那些声音那些图像,与我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,故事的根基延伸到现实,在我们身上流淌。

结语:
这篇文章其实去年就已经写完了,只是一种咕咕咕到现在才出了电子稿,但其实电子稿和原版相差很大,这几天修改的过程可谓是艰难无比,各种逻辑混乱、语无伦次、不知所云,很想知道我当时是怎样的写作状态(笑)。所以这篇杂谈真的不能细看,漏洞百出,但是多少还寄托着我个人对崩坏三的一些感情,所以便放上来自娱自乐一下。只能说下笔的时候才知道写作尤其是这种议论文?的写作难度,大量的逻辑论证都要反复考量,你事前觉得这个观点绝妙,但随后看来很多地方都经不起推敲,也许我只是想情感输出?(笑),或者叫浪漫主义者有此类写作障碍?(其实就是菜)。加之崩坏三本就文本量巨大,一般回想着文本,一边寻找灵感,很容易抓着一个点一路自嗨狂飙,缺乏统领文本的能力,更别说能深发本质,整饬地排列观点、梳理逻辑,总之莫名感觉像是在编程,可能我两边都学不会吧。最终就是说不清自己想说的话。以后尽量多写,随笔就像是空中的落叶,抓住了一些,埋在赛博空间里,不知道能护出怎样的花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